当前位置:188bet唯一官网 >> 人文徐州
影响中国乃至世界局势的——淮海战役
发布时间:2013-7-21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一、战争背景
淮海战役(徐蚌会战是国民党对这场战役的命名,淮海战役是共产党对这场战役的命名)在1948年9月的济南战役过程中,集结在徐州地区的国民党军三个兵团17万余人,在华野阻援打援部队阵地前面徘徊,不敢北上与华野交战。粟裕认为,这说明敌人是避免在不利条件下与我军打大规模的仗,也说明我军对敌人进行战略决战的有利条件正在逐渐成熟。因此,当济南城内巷战仍在激烈进行,但已胜券在握的时候,就于9月24日7时发电报给中共中央军委,“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粟裕军事文集》第393页—394页)。中共中央军委经过慎重考虑,于9月25日19时复电,同意粟裕的建议:“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第19页)。需要做出说明的是:此时粟裕的目标是围歼淮阴——海州一带的第7兵团(黄伯韬部),而不是围歼整个徐州集团,这时的淮海战役设想后来也被称为小淮海战役。随着战局发展,总前委审时度势,淮海战役越打越大,最终取得了惊人的战果。与平津战役、辽沈战役统称解放三大战役。
二、过程及战况
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分路南下。8日,国民党军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万余人战场起义,华野得以抄近路包抄黄兵团。由于黄百韬渡运河时没有架浮桥导致7兵团陷入混乱,10日,我军把黄百韬兵团分割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徐州方面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东进试图救援黄百韬,但是被华野阻击在大许家一带无法突破。经过12天逐村恶战,华野付出巨大伤亡后至22日全歼敌军10万人(仅108师一部突围),敌兵团司令黄百韬自杀。同时,中原野战军为配合作战,出击徐(州)蚌(埠)线。11月16日,刘伯承攻克宿县,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成为淮海战役最关键的一步棋。这时,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
第二阶段:11月23日,中原野战军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了从华中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12个师,黄维兵团突围时由于中共地下党员廖运周临阵倒戈导致突围失败,被迫困守,兵团副司令胡琏坐飞机飞入包围圈协助指挥。(黄维军团本归属桂系军阀白崇禧部,蒋桂两派别矛盾重重,调动白部十分不易,随后蒋介石预调来宋希濂集团遭白崇禧拒绝)28日,蒋介石被迫决定徐州守军作战略退却。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撤至蚌埠,副总司令杜聿明留在徐州指挥。12月1日,敌弃徐州向西南撤退试图迂回中野侧后,但由于国民党国防部间谍郭汝瑰对蒋介石施加影响,蒋介石随后空投手令要求杜集团与解放军决战。4日,华东野战军追击部队将徐州逃敌包围在陈官庄。6日,敌孙元良兵团先行突围,除孙元良本人和1万人突围之外其他部队即被歼灭。此时南线国民党李延年,刘汝明兵团迟迟无法北进增援,同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集中9个纵队的优势兵力,对黄维兵团发起总攻。经过激战,至15日全歼敌12万人,生俘黄维,仅副司令胡琏率8000人突围。此后,为配合平津战役,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对杜集团围而不歼,部队进行了20天休整。
第三阶段:1949年1月6日至10日,华东野战军对被包围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经过4天战斗,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共25万人,俘获杜聿明,邱清泉自杀,李弥逃脱。这次战役,我军参战部队66万人,敌军先后出动兵力80万人,历时65天,共歼敌55.5万余人(共方数据),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干净,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三、战果统计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历时六十六天。国民党军先后投入七个兵团、两个绥靖区,三十四个军,八十六个师,共约八十万人,出动飞机高达2957架次。解放军参战部队华东野战军十六个纵队,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连同华东军区、中原军区地方部队共约六十万人。战役中共消灭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及其所指挥的五个兵团部,二十二个军部,五十六个师、一个绥靖区,正规军连同其他部队共555099人,约占其参战兵力的69%,其中俘虏320355人,毙伤171151人,投诚35093人,起义改编28500人。国民党少将以上高级将领被俘124人,投诚22人,起义8人。以上战果还不包括其溃散和逃亡人数。主要缴获有火炮4215门,轻重机枪14503挺,长短枪151045支,飞机6架,坦克装甲车215辆,汽车1747辆,马车6680辆,炮弹120128发,枪弹2015.1万发。解放军阵亡25954人,伤98818人,失踪11752人,合计136524人。敌我损失比为4.06:1。武器装备损失计有坦克1辆,山炮、野炮、榴弹炮共34门,迫击炮、步兵炮共219门,掷弹筒26具,轻重机枪1884挺,长短枪14588支,各种炮弹679943发,各种枪弹2014.9万发,炸药(缺双堆集战场统计数字)97025斤。在大决战的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解放军的伤亡最大,超过其他两次战役伤亡的总和,占大决战总伤亡的53.8%,各种武器的损耗和弹药的消耗也最大,其中火炮损耗占总损耗的48.6%;长短枪损耗占总损耗的69.4%,轻重机枪的损耗占总损耗的61.8%,炮弹的消耗占总消耗的68.7%,子弹的消耗占总消耗的62.7%,炸药的消耗占总消耗的57.4%。歼敌总数则最多,占总歼敌数的35.8%,缴获则最少,淮海战役的激烈可见非同一般。其中华野歼敌约44万,约占淮海战役歼敌总数的80%;华野伤亡约9.1万,约占淮海战役解放军总伤亡人数的67%。
四、战争影响
淮海战役战役对中国乃至世界局势都有深远影响,所以历史学家杜维运说:“国共会战其实只有三大战役,而三大战役其实只有一大战役。”因为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解放军有地利与人和之优势。
战胜后,中国共产党控制了长江以北之华东和中原地区,使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及经济中心上海处于解放军直接威胁之下。同时,由于在淮海战役中,蒋中正之黄埔军系损失大半,造成他在政府内之地位动摇,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之桂系借此对他攻击,使他于1949年被迫引退。而有作战经验之蒋中正嫡系主力军队严重损失,后续国军作战能力低下,国军地方派系(如桂系)军阀由于战略上物质人力给养不足,长期以来被蒋中正黄埔军系压制削弱,解放军在三大战役后实力进一步大幅提高等因素下也必将面对失败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