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88bet唯一官网 >> 聚焦省运

徐州三项全省第一 书写新的历史

发布时间:2014-9-30


健儿专注飞碟比赛。


  金牌249.23枚,第一!奖牌562.55枚,第一!团体总分5943.38分,第一!
  全省瞩目的第18届省运会,9月26日徐徐拉上大幕。雄伟壮观的奥体中心,气势恢宏、理念全新的开幕式,细致入微的志愿服务,井井有条的赛事组织……为徐州赢得了荣耀。更让徐州人扬眉吐气的是竞赛成绩,在61年的省运史上首次荣登榜首,而且是金牌数、奖牌数、团体总分三项均居第一。金牌数领先第二名20枚,显示出了非同寻常的实力。
  在所参加的24项比赛中,传统优势项目依然强劲,射击、射箭、击剑、蹦技、跳水、武术、橄榄球、篮球、足球、拳击、跆拳道、柔道等12项的金牌数名列第一,举重、网球、摔跤等原来不显山露水的项目爆发,新增的橄榄球、手球、山地车等项目也带来了10余枚金牌。
  1300多名运动员参赛,467名运动员夺金,1438人次取得积分,4名运动员打破两项省运会纪录。——可以说,徐州体育代表团在本届省运会上遍地开花、全面丰收,实现了辉煌的历史超越。
  超越,源于厚积薄发的沉淀
  1953年,刚刚从山东回归的徐州组队参加了江苏省第一届运动会,一举登上榜眼位置。从此直到1990年的第十二届省运会,徐州市的成绩始终名列三甲。此后,苏南随着经济崛起纷纷加大体育投入,大力引进高水平教练员、运动员,徐州体育人才却在大批流失。此消彼涨,徐州体育在省内的位置开始滑落,在此前共举办的17届省运会上,徐州市一共获得了金牌数8次第二、6次第三、2次第四和1次第五。但第一的位置从未易主,始终被南京市牢牢占据。
  继1986年之后,2009年12月,徐州再次被宣布成为2014年第十八届省运会的东道主。此时,主要竞争对手的实力有增无减,新一轮竞争态势更加激烈,基本形成六市争前三的格局。徐州市非常客观地确立了“保三争二”的目标。
  没设定第一的目标,不代表没有争第一的雄心!“勇争第一、永不服输”的徐州体育人,从取得第18届省运会承办权的那一刻起,就开足马力,向着第一的梦想奋勇前进。四年,1400多个日日夜夜,一滴滴汗水流淌,一次次滚打跌爬,一步步艰辛跋涉,终于梦想成真,荣登金牌榜首,改写了徐州参加省动会61年的历史。
  超越,源于举市一致的努力
  市委、市政府一直把提升竞技体育整体实力摆在重要位置来抓,连续出台多项扶持政策,统筹全市资源、集聚全市力量,合力推动备战训练工作。2011年出台《关于加强徐州市第十八届省运动会备战训练工作的通知》, 成立备战训练工作领导小组,动员各地各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主动参与;2012年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体教结合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重点,建立健全体教结合和运动员保障的政策体系与长效机制,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2013年出台《关于加快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提出坚定不移地走集约发展的精兵之路,切实提升竞技体育发展内涵、训练水平和综合效益,推动徐州竞技体育向更高层次迈进,努力把徐州建成省和国家重要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县(市)区结合各自优势积极承办市运动队,丰县承办了举重及手球(男子乙组)项目,沛县承办了散打及技巧项目,睢宁县承办了自行车及手球(女子乙组)项目,邳州市承办了乒乓球项目,新沂市承办了手球(男子甲组)项目,铜山区承办了排球及手球(女子甲组)项目,贾汪区承办了拳击项目。财政、教育、公安、人保等部门也从训练经费投入、运动员入学、户籍管理、社保和退役就业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超越,源于优化精细的管理
  推行扁平化管理,组建了田径、射击射箭、乒乓球等单项运动管理中心,减少管理层级,提高工作效率。扩大业余训练规模,参加业余训练人数常年保持在3000人以上,参与省注册的运动员达3500人以上,1300多名运动员取得省运会参赛资格,参赛人数位居全省首位。对开展的24个项目进行优化调整,集中人力、财力和精力重点培育柔道、篮球、击剑等13个优势项目,积极提高乒乓球、举重、摔跤等8个潜优势项目,努力发展手球、橄榄球等2个新增项目。
  此次省运会上,13个优势项目共获得金牌143枚,占整个体育代表团金牌总数的67%,是我市取得金牌第一的主力;部分潜优势项目异军突起,自行车、射箭、排球等项目甚至跃升到金牌榜首位;两个新增项目也获得了8.5枚金牌,成为新的金牌增长点。
  积极推进名校办名队工作,棠张中学排球、郑集中学篮球、侯集中学橄榄球等市队校办品牌项目得到强化。实施科教兴体战略和精英教练员工程,引进10余名高水平教练员,实施教练员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选拔使用机制,积极组织教练员和训练管理人员到北京体育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参加教育培训,提升我市教练员整体水平。
  通过政策引导、人才引进、教育培训,进一步优化教练员队伍结构,提高教练员训练管理和业务指导能力。市及各县(市)区体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深入推进训练单位学校化建设,改变单一训练模式为集训练、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模式,教学和训练质量迅速提高,在新一轮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创建中顺利建成6所,总数名列全省第一。
  超越,源于立足岗位的拼搏
  领奖台上的荣光总是很短暂的,实现梦想的过程却漫长曲折,布满荆棘。所有的鲜花都来自汗水的浇灌,所有的金牌无不是与岁月赛跑、与伤病比拼的结晶。
  训练管理干部和科研人员牢记使命、无私奉献,放弃了四年的所有节假日,深入训练一线,为运动队排忧解难,推进训科医一体化建设,为创造佳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全体教练员刻苦钻研,努力把握项目发展和制胜规律,付出了超常努力。有的教练员带领运动队在外地长期封闭训练,放弃了节假日和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时光。有的教练员延迟了婚期,放弃了婚假,坚持在训练一线。有的教练员无法照顾生病的老人和刚出生的孩子,拼搏在赛场上。这样的感人事迹不胜枚举。广大运动员发扬“勇争第一,永不服输”的体育精神,展示了徐州体育健儿良好精神风貌。
  举重运动员赵梓臣勇夺男子少年乙组48公斤金牌,在比赛前两天他的体重还是51.8公斤,为此进入不吃不喝的状态,但每天的训练量仍然达到15吨左右,相当于每天把自己举起300多次;自行车队每个队员每天快速骑行120公里,每年训练不少于360天,风霜雨雪从不例外,一年骑行的距离比绕地球1圈还多。正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疲倦的追风逐雨,才创造了我市自行车在省运会上史无前例的辉煌——9金6银4铜积259分,金牌、奖牌、总分三项第一。
  让人记忆深刻的是在公路自行车男子甲组50公里团体赛上,刚刚下完雨的路面很滑,徐州队出发1圈后,在弯道骑行时排在第2位的卢玉霖突然摔跤,第3和第4位的队员撞到了卢玉霖,3人摔成一团、遍体鳞伤。他们忍着疼痛立马从地上爬了起来,却发现三辆车子都摔坏了,经过简单修理后继续骑行,这枚金牌不仅凝结着他们的汗水,还浸透了他们的鲜血!
  走下领奖台,一切从零开始。徐州体育健儿在第18届省运会上,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的历史性突破将被永远铭记,顽强拼搏的精神将成为徐州体育人继续前进的动力,激励着大家去创造徐州体育更加辉煌的明天。